书架
葡萄架下的鉴宝大师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十二章:常乐的推测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。南宋嘉定年间,四川人口近二百六十万户,元初时期,当地人口锐减95%,仅十万余户,“淮蜀重遭于侵扰,道路流离之重,惨不聊生;室庐焚毁之余,茫无所托。”

南宋对四川的局势十分重视,采取了相关措施,但效果不佳,形势并未扭转。宋淳祐二年,宋朝再次对四川防务展开讨论。重点解决择地防御和择帅镇守的问题。在择地防守上,形成了成都派和重庆派,两种观点针锋相对,各有利弊。

成都派的代表是宋理宗,他认为:“若守重庆,成都一路便虚。” 宋理宗的提议,遇到群臣的反对。成都虽为川蜀重镇,软肋同样明显。川北屏障尽失,当地一马平川,无险可守,有利于蒙古骑兵的快速机动。在以往的战争中,成都曾三次被蒙军攻陷。

知梧州赵时学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重庆亦重地, 可以上接利、阆,下应归、峡。”右正言刘晋之也附议:“蜀祸五六年间,历三四制臣,无地屯驻, 独彭大雅城渝,为蜀根本,不然,蜀事去矣。今宜于重庆立阃(kǔn), 庶可运掉诸戍。愿早定至计,料简边臣,俾往经理,则蜀可为也。”

与成都相比,重庆有大巴山、巫山、武陵山和大娄山环绕四周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同时,境内有长江、嘉陵江、乌江、涪江等河流,便于发挥南宋水师作战、调动和运输的作用,可以说,山形和水势等优点相互叠加,重庆的防守优势尤为重要。

重庆派的意见相当有远见。当地立足川南,屏障荆襄,控扼长江,抵消了蒙军的攻势,可保东南无虞。现实的发展,印证了重庆派的独到见解。经过南宋的数十年经营,奠定了重庆的大致格局,一直延续至今。

南宋确定了防线位置,接下来应该确定镇蜀人选了。宋理宗选择了在两淮屡建奇功的余玠,命他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。

余玠临行前,宋理宗特诏:“余玠任责全蜀,应军行调度,权许便宜施行。”同时,还指出:“当为四蜀经久之谋, 勿为一时支吾之计。”宋理宗这番话,既表达了对余玠的信任,又对四川防务寄予厚望。

余玠到任后,兴农垦,明赏罚,整军旅,招贤能, 受到了川蜀地区民众的欢迎。宋将冉琎、冉璞兄弟向余玠建议:“蜀口形势之地莫若钓鱼山,请徙诸此,若任得其人,积粟以守之,贯于十万师远矣,巴蜀不足守也。” 余玠力排众议,支持冉氏兄弟在钓鱼山筑城。

余玠还结合四川特殊的地理形势,以重庆为核心,“凡地险势胜,尽起而筑之”,先后加固和修建了青居、大获、云顶等十余座山城。各个山城既能进行防御,又能对外支援,山城之间“通蜀声势,北兵不敢犯”,形成了支撑点、防线和战略纵深相结合的防御体系,“宋兵屯两川,堡栅相望,矢石交击”,起到了渝夔藩篱、全蜀屏障的作用。

根据这些记载,当时寺里头的人害怕战争来袭,就把这批东西连同铜器一起埋了,不过后来他们也没有活下来。”常乐这么一通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